叮噹配音員林保全上周五逝世,享年63歲,三代香港人頓然惋惜。林保全自1982年起為叮

叮噹配音員林保全上周五逝世,享年63歲,三代香港人頓然惋惜。林保全自1982年起為叮噹配音,其聲音和卡通人物早巳渾然一體。《叮噹》上世紀七十年代登陸香港,陪伴港人成長,超越了漫畫的層次,成為港人集體回憶之一。



圖片:立場新聞


《叮噹》漫畫在1969年開始連載,《兒童樂園》1973年引入香港,是日本以外最早出版《叮噹》的地區,叮噹、大雄、靜宜、牙擦仔等深入華文世界的角色譯名,便是出自前社長張浚華手筆。這幾天悼念林保全及談論《叮噹》的文章巳洗版了,不重覆。筆者是次想探討一個問題:香港可以出現像《叮噹》般成功的漫畫嗎?


也許讀者會即時聯想起《麥兜》、《古惑仔》、快將結局的《風雲》等,這些從漫畫成功「升呢」至電視、電影、廣播劇、小說、遊戲等平台,的確膾炙人口。麥兜、步驚雲、陳浩南等「本土製造」的漫畫人物,論歡迎程度,和叮噹各有捧場客。但培育出麥兜和叮噹的動漫界,香港及日本可謂天淵之別:在香港,動漫界地位從來不高,熱愛動漫的人,會被標籤「宅男腐女」,受到主流社會的冷眼和不理解,政府從來沒有認真視動漫為產業,投放政策和資源推動發展(勉強和創意產業扯上關係),結果香港動漫多年來始終未能產業化,黃玉郎、馬榮成、麥家碧等本土漫畫家的成功,都是憑個人努力殺出一條血路。


在日本,動漫是一個「產業」,由輕小說、漫畫、動畫、電玩、衍生產品等,每個階段早已形 成其完整的產業鏈。就以動漫形成的初階輕小說為例,日本各大文庫均出版輕小說、街頭輕易看到各類輕小說雜誌、每年舉辦輕小說大賽、輕小說新人作家不斷湧 現。日本被譽為「世界動漫王國」,動漫存在於生活每個角落,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其經濟產值佔GDP比重超過10%,製作的動畫節目佔全球播放量60%,是日本第三大產業。日本動畫協會報告顯示,2013年動畫產業市場達149.13億美元(約1,163.2億港元),打破了2008年歷史紀錄,這還未計算海外業績呢。在強大經濟後盾支持下,日本動漫界人才輩出,神級的宮崎駿大師去年還膺獲奧斯卡「終身成就獎」!


日本政府也極重視動漫行業,2008年推行「Cool Japan」的對外旅遊文化推廣運動,外務省更「任命」叮噹為「動畫大使」,協助推廣日本文化!


文末分析一下,筆者認為林保全逝世如斯震撼的原因,除了他是叮噹配音員以外,更大因素來自港人「身份危機」:香港近年不斷受到「赤化」烕脅、象徵性地標建築一一被拆、社會面目全非。林保全一把熟悉的叮噹聲音消失,又一個香港象徵消失了,相信這是林離世如斯震撼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