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經濟轉差,連麥當勞都頂唔住,傳出售香港、中國及南韓業務分店。一旦香港麥當勞轉手國

今年經濟轉差,連麥當勞都頂唔住,傳出售香港、中國及南韓業務分店。一旦香港麥當勞轉手國企或基金,是否還容許無家者在餐廳過夜、讓學生溫習做功課、容許市民借用洗手間,「予人方便」,真的未可知數。




日前上網,即見到「麥當勞傳聞出售北亞業務」的報導。原來有別於全球八成地區,包括香港在內的北亞地區,麥當勞仍是直接經營。據分析指,經濟轉差、亞洲餐飲業競爭卻加劇、而租金食材等成本不斷上漲,故此麥當勞決定把上述地區分店,以特許經營模式一次性出售。而潛在買家,港人較熟悉的只有中國的華潤集團,其餘都是只講數字、不講感情的基金/投資集團。


麥當勞都頂唔住經濟及行業逆轉,真令人唏噓。昔日的傳統智慧,在經濟轉差時,民生、必需品行業的表現可以跑贏——樓股皆升時,大家豪吃鮑蔘翅肚,經濟泡沫戳破時,馬死落地行,大家樂麥當勞!這也解釋了,為何在金融海嘯翌年、2009年,大家樂前主席陳裕光竟然初次打入《福布斯富豪榜》。


然而,過去幾年不斷增加的自由行遊客,卻破壞了這種傳統智慧。自由行走遍十八區消費,結果把各區舖租推高至民生小店不能負擔的水平(老店/小店結業潮慘況,讀者應該還歷歷在目)。儘管經濟話轉差,但物業市場唔同股市,價格調整需極長時間,租約一般簽兩年或更長,食肆即使想轉地方減輕租金成本,也要等一段時間,未約滿前都被逼挨貴租。


於是乎,沒有自置物業的餐飲業,今次無法在經濟低迷時期獨善其身了。看看其他餐飲集團:上市後走貴價路線的翠華餐廳和大家樂,截至去年9月底的上半年度業績,同樣出現盈利倒退,前者8.6%、後者勁跌15%,即將公佈的全年業績,也恐怕不容樂觀;Burger King五間市區上年12月突然結業,巳經敲響警鐘了。筆者一家是「無飯家庭」,平日晚上,偶爾9時後惠顧區內食肆,人流巳經大不如前,有一次甚至見到,食肆員工人數比食客還多!


對於麥當勞一旦轉手的消息,上文從經濟角度分析過了,筆者現在從社區、本土角度來入手:香港麥當勞由直接經營轉為特許經營並非一個好消息。比較許多食肆,本地麥當勞較為人性化,不會見到「本店洗手間只借予食客」牌子(筆者一直不解,這些食肆何以如此不予人方便)、24小時營業的分店,會隻眼開隻眼閉地讓無家者過夜、讓學生坐整個下午溫習做功課等,可以說,麥當勞向公眾開放了其空間,扮演了社區中心的角色。這在樓宇呎價過萬的今天,這角色是重要的。然而,這是在直接經營之下,麥當勞經營者才擁有如此彈性,呈現這種「人情」和「良心」,一旦轉了特許經營,由其他人接手,在商言商,隨時可以扼殺這種「人情」和「良心」——難道在特許經營條款中,加上「容許沒有惠顧的無家者,在分店通宵留宿」、「容許低消費的學生,於非繁忙時間佔著座位,進行餐飲以外的自修」!


香港老店、小店接連倒閉,連街市都沒落,昔日老闆和客人之間的人情味越來越淡,某程度仍能保留這種港式情懷的麥當勞,一旦轉手,亦可能變得食物味道不變、但人情味道今非昔比。